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爱游戏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新闻中心

News

分类>>

1亿运动损伤人群的尴尬:跑了好多医院只领回几副膏药

2025-05-09 13:55:10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为了治疗长期踢球造成的脚踝疼痛,家住北京的李南去了国内某顶尖骨科医院就诊,却仍然失望而归。

  今年29岁的李南从10多岁便开始踢足球,据他介绍,自己腰肌劳损多年,加之踢球时惯用左脚,平时惯用右手,导致下肢和背部的力线结构不平衡,这让他右脚脚踝鼓起一个小包。“平时感觉还好,走久了会有点酸痛,偶尔崴脚。”

  抱着想要根治这一毛病的期待,李南排队几个月,终于抢到了北京某顶尖骨科医院的门诊号。让他没想到的是,医生只是摸了摸他的脚踝,看了下核磁检查结果,说“是有个囊肿,骨头没事,买几副膏药贴贴就行了”。

  事实上,“贴膏药”“静养”“少运动”的建议并不能解决李南的困扰,他更期待获得持久的运动指导和康复训练,但他跑了北京三家三甲医院的骨科门诊,均未能如愿,“医生们都是看骨头没事,就打发我走了”。

  李南的困境并非个案。据运动康复产业联盟、复旦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等机构发布的《2023―2024年版中国运动康复产业白皮书》统计,全国近4.3亿有长期运动习惯的人群中,约1亿是运动损伤人群。多位临床医生也明显感觉到,近年来因运动损伤就诊的普通人越来越多。

  不过,由于大众对运动损伤认识有限,开设相应科室的医院相对较少,各医院诊疗水平不一,误诊、漏诊时有发生;在康复环节,优质医疗服务供不应求、市场机构鱼龙混杂,也让康复效果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今年是他练习击剑的第八年,即便工作后也保持了每周两次的练习频率。长年累月的练习,让他患上了腱鞘炎,手腕始终隐隐作痛。前年夏天,他曾前往家附近的医院骨科就诊,和李南遇到的困境类似,医生捏了捏他的手腕,告诉他骨头没事,只开了几副膏药便让他走了。

  但疼痛仍在持续,张弛不得不在网上搜索评价较好的私人理疗店寻求帮助。在那里,理疗师告诉他这是长期运动造成的损伤,并为他做肌肉松解。

  “运动损伤,顾名思义就是运动中产生的损伤。”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学博士刘淳珑介绍,除了运动过程中受到外力发生的急性损伤,如骨折、韧带断裂等,运动损伤还包括常年运动、反复磨损带来的慢性损伤。

  “其实广义上讲,所有跟运动系统(即肌肉骨骼系统)相关的疾患,都可以归结到运动损伤的范畴内。”北京市海淀医院康复科副主任医师王文婷补充道,包括我们常见的腰肌劳损、慢性颈肩腰腿疼、青少年脊柱侧弯等等。

  “过去运动损伤群体主要是专业运动员,现在发生损伤的非专业运动员越来越多。”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骨科与运动医学中心主任余家阔从事运动医学诊疗已有40余年,在他的门诊患者中,大概有80%的人因运动损伤来就诊,比前几年增长了20%左右。王文婷也注意到,过去她的康复门诊以老年人理疗为主,现在因运动损伤来就诊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占到一半以上。

  据余家阔、王文婷介绍,业余爱好者运动保护意识不强,缺乏专业的运动知识、技术、装备、爱游戏入口场所,且平时缺乏锻炼。当热身不足、姿势不正确,又突然从事较大强度运动时就容易受伤。

  “就拿跑步需要的跑鞋来说,平底足弓、正常足弓、高足弓的人,需要的跑鞋都不一样。如果随便穿一双鞋就跑步,很容易患上足底筋膜炎、囊肿,甚至跟腱炎。”余家阔举例。

  余家阔有多年运动员医疗保障经验,据他了解,在职业运动员群体中,发生运动损伤的概率在60%左右。“运动员都训练有素,普通人运动损伤的概率只会更高”。按照2019年《体育强国建设纲要》要求,到203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以14亿人口推算,约为6.3亿。

  他指出,运动损伤患者的激增将长期存在。然而,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对此的准备还远远不够。

  首先,由于科普有限,普通民众对运动损伤的认识不足,导致患者就医普遍滞后,让治疗和康复的效果大打折扣。

  余家阔看诊时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他以韧带断裂为例,如果受伤后第一时间手术修复,大多可以恢复如初。“但有些腿很粗壮的人,哪怕韧带断了,肌肉仍然可以代偿,他还可以跑步、打球、蹦跳,这时患者不会重视。等到一两年后肌肉萎缩了再来就诊,可能内外侧半月板也撕裂了,软骨也磨坏了。这时手术复杂度大大提高,运动功能也大不如前。”

  同时,余家阔坦言,除了患者自己不重视,现实中还存在不少年轻的运动医学大夫或是骨科大夫漏诊、误诊的情况。

  “比如软骨软化症,有经验的大夫让病人往那一躺,做两三个查体动作就能看出问题,再拍一下核磁共振的片子,就可以确诊;但一些年轻医生不一定能看出来。”余家阔认为,目前运动医学领域内,对年轻医生的培养普遍重科研,轻实践,导致部分年轻医生缺乏标准化教学和临床经验。

  运动医学自20世纪50年代进入我国以来,长期作为骨科下属的亚专科发展。凭借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22年被单列排名两次契机,中国运动医学逐渐在医院中脱离骨科,成为独立科室。不过,据余家阔介绍,目前全国1.1万家公立医院中,单独设有运动医学科的仍不足50家,且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地,不少基层医院甚至没有运动医学亚专科。

  王文婷也表示,非运动医学专业出身的骨科医生,对于运动损伤的诊断,可能存在一定误差。“人运动关节的组成,除了骨骼,还有韧带、肌腱、关节软骨等等,所以不是说拍完片看骨头没事就没事了。”

  运动损伤的诊断中,医生的经验和特殊检查是重要依据。据王文婷介绍,专业的运动医学医生会通过触诊以及询问病史、运动史、运动强度、受伤史等方式,做一个基本判断。“比如喜欢打羽毛球、篮球的人,需要经常抬举上肢,发生肩痛的概率就高一些;喜欢跑步的病人,更可能患有膝关节疼痛。”

  此外,影像结果也会直接影响医生的判断。不过余家阔发现,不同医疗机构,影像检查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有些医院拍的片子甚至连韧带断没断都看不出来”。

  他以MRI(磁共振成像)举例,MRI设备的磁场强度越大,成像越清晰。清华长庚医院的MRI磁场强度为3.0T,部分研究机构的设备可达9.4T,可部分医院的MRI只有1.0T,甚至0.8T,最后成像自然模糊不清。

  对于运动损伤患者来说,诊断、手术只是第一步,要想重返日常生活、恢复运动能力,康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余家阔用“三分治疗、七分康复”来形容。

  “过去的观念是‘伤筋动骨一百天’,受伤后倾向于‘静养’;事实上,这不仅对恢复运动功能无益,肢体还可能因为不活动出现废用性萎缩。”王文婷认为,过去医生对康复训练重视不足,只是开点膏药、让患者少动了事,并未就科学运动给出指导。

  事实上,据王文婷介绍,运动损伤的康复内容广泛,主要包含缓解疼痛、运动疗法、平衡功能训练几个方面。“比如我们会用超声波、冲击波等物理因子疗法来帮患者缓解疼痛;也会训练患者的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包括上肢功能训练、抓握能力训练,调整生物力线等等,还会帮患者放松肌肉。”

  一位喜欢长跑的医院同事就曾向王文婷寻求帮助。这位同事年过50岁,每月跑100公里左右,经常出现膝关节的疼痛。“我们会帮他做一个全方位的评估,比如膝关节周围哪些肌肉力量薄弱,我们就指导他练哪,哪些是紧张的,我们就放松哪。”王文婷还发现,该同事患有平板足,因此下肢生物力线不正常。“我们会开一个运动处方,教他通过使用特殊鞋垫等方式,改善足踝、足底的压力,从而缓解膝关节的疼痛。”

  王文婷所介绍的系统的评估、持续的运动指导,正是李南、张弛跑遍北京多个医院所想要的。不过王文婷表示,由于我国运动康复行业起步较晚、对医生专业技术要求高,加之患者需求大,目前公立医疗机构的运动康复服务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且集中在三级医院和部分二级医院,医疗缺口较大。

  公立医疗机构之外,近年来私立运动康复机构如雨后春笋。据《2023—2024年版中国运动康复产业白皮书》,2018年全国运动康复机构门店数量约为100家,2020年底增长至370家,2023年数量翻倍,达到750家。

  李南和张弛在公立医院就医无果后,都曾去过私人康复机构体验,但每次动辄几百上千的费用让他们没能坚持下来。李南还注意到,不少康复机构从业人员的资质证书来源于某某协会、某某机构,而非人社部、卫健委严格考核后颁发的“康复医学治疗技术”资格证书。

  王文婷在门诊也遇到一些病人,因为在私人康复机构恢复效果不佳,来到医院就诊。王文婷发现,有些机构不仅没能解决患者问题,反而制造了新的麻烦。“比如有患者觉得自己患肩周炎了,去外面按摩,其实本身是肩袖损伤,单纯的按摩并不能解决问题。但有些小机构给患者硬掰,结果又把患者的肩袖肌群拉伤了。”

  近年来,更多医院将运动医学从骨科剥离,“自立门户”。2022年,连续14年发布的“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将运动医学单列排名。某业内人士指出,为了提高排名,许多医院会将运动医学独立建制。

  在他看来,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提高运动医学专业度,促进学科发展的同时,也设置了一定限制。“许多运动损伤处于二者交叉地带,个别医院出于科室利益考虑,人为限定骨科只能做骨折、关节置换手术,运动医学只做关节镜手术,这显然不利于学科发展。二者互为补充,治疗效果才是最优的。”

  对于运动损伤医疗缺口问题,余家阔建议,从教学课程的设置、学生实习、专业划分、进修教育等多个角度,加大运动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目前医学本科教育中几乎没有运动医学课程,研究生招生指标也较少,基层医院和顶级医院的人才交流机制亟须打通。”

  此外,余家阔和王文婷均认为,人工智能在运动损伤医疗领域有较好前景。“AI医疗软件一打开病人的核磁共振,马上就能判断这是半月板撕裂了还是交叉韧带断了,或者骨性关节炎几级了,软骨损伤到什么程度了。”余家阔认为,这有利于弥补部分医生医疗水平的不足,减少漏诊、误诊。

  “包括机器人手术,人工智能可以大大缩短术前规划和导航的时间,甚至能远程操控,提高医生效率和手术准确性。”因此,余家阔建议从顶层设计着手,大力普及先进的手术技术、医疗器械、诊断方式。

  最后,多位受访者表示,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得靠加强科普宣教,改善运动场地和器材,降低公众运动损伤概率。“并不是所有运动都有利健康,运动是一门科学。”

href=""

搜索